如意料之内,新闻、通讯及艺术部坚持不放宽方言节目的播映。也如意料之内的,有关部门所给的解释仍是“会损害讲华语运动的成果”那一套逻辑。
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
许多年前以英为尊的语言政策,让英语成为了新加坡各族间的共同语言,也成了年轻一代的日常沟通用语。据当初教育部的调查,于1980年在家中使用英语的华族小一生为9%,到了1999年却已上升到了42.4%;如今已是2003年,想必一定有升无降。众所周知如今讲华语运动所遭到的最大阻碍,是青少年大都重英轻华,有者甚至为了抗拒中文而考虑移民他乡。
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
方言,早已不是讲华语运动的绊脚石。那些不讲华语的一群,大多是只会或惯于使用英语的一群,不管中文或是方言节目,皆对他们起不了多大影响,最终他们还是以英语为沟通语言。
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
而有关当局一再忽视这个事实,却将原罪归予方言,认为方言节目“可能导致推行了20多年的讲华语运动功亏一篑”的论调,实在令人遗憾。
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
由另一方面来看,当局说“许多学生觉得不容易掌控两种语文,如果他们还受到方言的干扰,学习的负担必定会加重”,这种非白即黑(接触方言就必会干扰中文学习?)的僵直式思维,及当局由始至终将电视与广播中的语言归为“教育功能类”,又是否正确呢?
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
就姑且假设人们观赏电视节目都真是为了学习语言,而方言节目“将干扰而加重学习负担”的论调成立吧,我还是相信就像人们懂得区分英语片与法语片的不同,当人们在观赏方言节目时,都有足够的智慧了解他所看的是方言而非华语节目,那又怎会形成干扰呢?如果说接触多些语言便会干扰学习的话,那岂非也该限制韩语、日语节目的播映,以免加重了对日、韩歌曲及节目趋之若鹜的青少年在语言学习上的负担?
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
至于当局认为他们的确有照顾年长一辈,因为允许方言新闻与戏曲的播放。那么换句话说,老人家似乎就只被允许接触“艺术性”的方言节目,而且当局似乎也想当然的认为,上了年纪的长辈就一定爱看(或只爱看)戏曲。我想当局或许可以来项调查,在广东大戏与原音播映的《真情》之间,看看长辈们会挑哪个。
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
新加坡的语言政策向来极具功利性,如今因中国市场节目的日益壮大而不断强调中文的重要性,但多年来在削足适履地以英为尚的大环境下,年轻一代已对中文兴趣缺缺,对华人身份或中华文化不表认同的更是大有人在。如果当局适度地开放方言节目,我想,由极具亲和力的方言来引导年轻人对中文及中华文化产生兴趣,其正面功能应更大过于所谓的干扰性。
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
新加坡政府近来放话希望人民能比较自立,别凡事都依赖政府。但在开放方言节目这件事上,民间与社团都抱着肯定的态度,可是当局依旧不放心,仍然坚持要好好地照顾我们,对我们也未免太没信心了吧。
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
(2003年登于《联合早报》言论版)